期刊檢索式(檢索刊物自動編輯排版)
想必現在有很多小伙伴對于檢索刊物自動編輯排版方面的知識都比較想要了解,那么今天小好小編就為大家收集了一些關于檢索刊物自動編輯排版方面的知識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會喜歡哦。
(資料圖片)
[拼音]:jiansuo kanwu zidong bianji paiban
[外文]:automatic editing and composing of abstracting and indexing journals
用電子計算機編輯處理檢索刊物的正文和索引,通過照相排版制成底板,然后提供膠印出版,是當今編輯出版檢索刊物的現代化方式。國外圖書館情報機構已普遍采用,中國也正在普及。檢索刊物主要指文摘或題錄,它們對一次文獻的特征進行著錄, 制成一條條文獻線索(在計算機專業中稱為記錄),根據選擇的特征(作者、機構、分類號、主題等)編制索引,為人們隨時檢索所需文獻線索提供檢索手段。編輯檢索刊物的特點,是一個記錄可能在不同分冊和類別下重復出現,需要編制各種索引,累積索引和提供不同形式(卡片、書本型、專題目錄、計算機可讀介質、縮微形式等)的產品,因此同一條記錄需要進行反復編排和轉換介質。顯然,對人工方式來說,既費時又費力,甚至是難于勝任的,傳統的圖書館情報機構往往只好降低刊物質量。檢索刊物自動編輯排版的核心工作,是把文獻記錄整理加工為計算機可讀形式的數據庫,早期這類數據庫大都存儲在磁帶上,所以又稱文獻磁帶或書目型數據庫。文獻磁帶只要實現文獻記錄的一次輸入,即可同時完成編輯出版書本型文摘題錄、年度索引、累積索引,建立計算機情報檢索系統,并可發行卡片、軟盤、磁帶和縮微形式的產品。最早將計算機用于編輯檢索刊物的是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 (NML)。1960年前后該館把發行歷史悠久的 Index Medicus改用計算機編輯處理,采用高速照相排版機進行照相排版,然后又以同一文獻磁帶進行情報檢索,建立了有名的MEDLAS系統。60年代中期到末期,美國許多重要的文摘刊物先后實現數據庫化并對外提供這種產品。大量市售文獻磁帶的出現,降低了情報檢索系統的成本和維護費用,從而有力地推動了聯機情報檢索系統的發展。檢索刊物自動編輯排版是計算機在情報工作中最早的成功應用,對情報工作現代化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
檢索刊物自動編輯排版的計算機編輯處理部分,同一般文獻數據庫的創建過程大同小異,關鍵在于排版輸出,要求字體、字號、分辨率、插圖、公式和化學結構式的表達、版式設計等達到鉛印質量,因此必須采用高質量打印機或照相排版系統。小型情報機構編輯出版檢索刊物,如果發行份數不多,可采用小型激光打印機或其他高分辨打印機輸出原稿,提供拷貝或膠印。大型專業情報機構,尤其原來大量發行檢索刊物的情報機構,則通常需要采用照相排版系統,以保證檢索刊物的印刷質量。照相排版,指利用光學照相方法進行印刷前的原稿準備工作,設備通常包括光源、字符(字體)存儲器、透鏡和光敏記錄介質等部分。照相排版自問世以來經歷了好幾代的發展。第一代照相排版是由傳統加熱金屬鑄字機改進而成。第二代照相排版采用磁盤和磁鼓存儲各種字符和字體,但基本上是電子機械式的設備。第三代照相排版采用陰極射線管(CRT)發生器,字符以數字形式存儲,可由計算機進行處理,字符可顯示在屏幕上或在光敏介質上曝光。第四代照相排版采用數字字符存儲器,用激光掃描成像,可對圖形和正文進行排版。照相排版的輸入設備也同樣有發展。初期的輸入設備采用穿孔紙帶,現在一般采用鍵盤直接輸入照相排版,可輸出在軟盤和磁帶上。正文在輸入照相排版之前可以打印硬拷貝或在屏幕上顯示,以便校對(見彩圖)。照相排版的輸入階段,可用文字處理機來控制,從而節省鍵盤操作的費用。檢索刊物自動編輯排版的應用系統,隨設備和應用程序的不同而異,但基本流程大致可分為以下環節:
按照檢索刊物著錄規則的有關標準,輸入每期檢索刊物的文獻記錄數據,打印出清樣反復修改錯誤,建立數據庫。這一工作主要依靠人工完成,其過程與情報檢索建庫階段基本相同。
參照事先存儲的字典和工具,對數據庫的有關項目自動增補必要的信息,例如通過ISSN號碼,增加期刊刊名、簡稱、發行國等;通過主題詞典,增加主題詞的上位詞、英譯名、拉丁拼音等。
對每條文摘的記錄自動給出規定的編號,作為以后加工處理的參照代碼。
從數據庫中抽出某一期檢索刊物的文摘記錄,按編別或大類別的順序排列。按編別或大類別重復處理有關的文摘記錄,加上標題,排列,編輯各種索引,版面設計,出排版毛條,出清樣。
對經過編輯處理的清樣加插圖并進行拼版,版樣定稿,制成膠片,出陽圖,膠版印刷。
年度索引通常包括主題索引、作者索引、收錄期刊目錄等部分。這些數據從數據庫抽出累積而成,經過上述編輯和照相排版,制成膠片,膠版印刷。
從數據庫中抽出所需的文摘記錄,必要時進行代碼轉換或格式轉換處理,并轉貯為磁帶、軟盤或縮微形式。
中國從70年代開始研制漢字自動照相排版系統,80年代以來北京大學、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和上海等先后推出具有第四代照相排版技術特點的漢字自動照相排版系統,一些情報機構也相繼采用了日本、英國制造的中文激光照相排版系統,因此漢字檢索刊物的自動編輯和照相排版開始在一些單位進入實用階段。中國最早實現計算機編輯和照相排版的中國情報檢索刊物,是由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和中國醫藥總局合編的《中國藥學文摘》,利用日本TK70計算機和昭和漢字處理系統編制而成。近年來,原化工部科技情報研究所、郵電部科技情報研究所、原機械工業部科技情報研究所、原電子工業部科技情報研究所、原地礦部地質科技情報研究所、鐵道部科技情報研究所等情報機構,都先后建立了情報檢索刊物自動編輯和照相排版系統。這些單位的共同特點,同國外情況基本相同,在計算機管理主題詞表、創建文獻數據庫、計算機檢索和計算機編排檢索刊物等方面,形成了功能配套的綜合性情報系統。據統計,中國1985年科技文獻加工為二次文獻的總數為 140萬條記錄,出版檢索刊物共219種,而采用計算機編輯和照相排版的檢索刊物目前不及10種。實現檢索刊物的自動編輯和照相排版,是當前科技情報工作現代化的一項重要任務,這項技術的普及應用,必將進一步推動計算機情報檢索系統和情報管理的發展。
標簽: